曾经,国家队的比赛是各大城市争相争办的“香饽饽”,可如今,局势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。国家队想找个地方举办比赛,居然有人敢直接回绝。
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,但它的确发生了。
故事的主角是中国足协与一些地方城市。足协计划在10月和11月安排两场国家男足的国际比赛,发布了通知,邀请有兴趣的城市报名承办。但这次的通知有一个新要求,颇为关键:承办方需要自行承担场地租金和安保费用。
通知发出后,响应的城市寥寥无几。江苏和江西两个地方直接表示拒绝,理由很简单:他们自己的联赛(“苏超”和“赣超”)时间上有冲突,优先考虑自己的事情。
这一回应,无疑让足协的窘境暴露无遗。换句话说,足协如今的资金紧张,赞助商因为各种原因几乎撤离了。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,足协只能将成本转嫁给地方政府:“你想办比赛,可以,但得自己出钱。”
而地方政府自然也在盘算着账。
一些城市觉得这笔买卖值得做,比如重庆和杭州。
重庆在四月就抢先承办了一场世预赛,迎战巴林。这种重要的比赛关注度高,能吸引全国各地的球迷。杭州则在七月举办了一场热身赛,据说现场观众和相关消费总额超过了三亿元。
展开剩余81%三亿元是什么概念?球迷来观看比赛时,都会在当地住宿、就餐、交通、购物等方面产生消费。这一场比赛不仅能点燃球迷的激情,还能推动整个城市的旅游和服务业。花费场地和安保费用,能带来几个亿的消费回报,怎么算都是稳赚不赔。重庆和杭州显然看中了这个经济机会,积极争取承办国际赛事。
然而,并非所有城市都像重庆、杭州那样看得远。
另一批城市则更为务实,江苏和江西便是其中的代表。它们拒绝承办比赛,表面上是因为与本地联赛时间冲突,但背后其实另有考量。
核心问题是:为国家队办比赛,究竟值不值?
如今国家队的表现大家有目共睹。比赛的观赏性和吸引力远不如往昔。如果对手是弱旅,那场比赛更难激起观众的热情。甚至连本地的球迷都未必会购买门票,更遑论吸引外地球迷了。
无法吸引观众,自然也无法带动消费。若无法带动消费,场地租金和安保费用等支出就只能由地方政府承担。这就变成了一笔纯粹的亏本买卖。
为了举办一场不一定能赢、观赏性一般的比赛而支付真金白银,地方政府自然不乐意。他们宁愿将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本地的联赛中。虽然“苏超”和“赣超”水平有限,但那是他们自己的球队,球迷更有归属感,而且还能培养本地的足球氛围。
更深层次的问题,还在于大型体育场馆的维护。
湖南长沙曾经是国足的福地,但自2017年后,贺龙体育场几乎再也没有承办过国家队的比赛。原因并不是场馆没人用,而是负担不起。一个现代化的体育场每年的维护费用惊人,包括水电费、草皮养护、设备折旧等,无一不是开销。
没有比赛,体育场就成了一个巨大的“空壳子”,每天消耗大量资金。而如果举办一场比赛本身还要亏损,那地方政府自然也不愿意承办。这种赔本的生意,做一两次或许可以,但不能常态化。
这就让事情分成了两种局面:一边是像重庆、杭州这样的城市,能通过比赛创造盈利;另一边是大多数地方,觉得承办国家队比赛是一块“烫手山芋”,根本不值得。
足协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,不仅仅是钱的问题。更深层次的是资源分配的混乱。
举个例子,6月的世预赛当时就有13个城市争着办主场比赛。看似热闹,但问题也随之而来。与此同时,U22和U18这两个年龄段的国家队也需要安排比赛和集训。
各地体育局的资源和精力有限。除了国家队的比赛,他们还要照顾青训基地、应对上级的检查与考核,一个地方的人手和资源都不够用。最终,这就导致了资源的挤兑和浪费。
为了更好地解决比赛承办问题,足协也想出了一些办法。比如规定,哪个省的省级联赛办得好,积分高,就优先给该地承办国家队比赛。
但这一设想操作起来充满争议。如何评定联赛办得好不好?标准是什么?会不会成为新的权力寻租空间?这些问题都存在。
甚至有更大胆的提议,干脆把比赛的承办权“市场化”,允许城市之间买卖承办权。比如,A城市拿到承办权但不愿意办,可以卖给B城市。这个想法听起来很新颖,但涉及到法律和合规问题,没人敢真正实施。
各种规章制度似乎都卡在了半路上。长沙市曾有意将废弃的体育场改造成社区足球场,让当地居民有场地踢球,但由于土地性质变更的手续,居然跑了一年多都没批下来。
从国家队比赛到社区球场的改造,中间总是隔着无数“看不见的墙”。
最近,也有一些新的想法出现。有些人提出使用“区块链”技术数字化赛事资源,声称这样可以更公平地分配资源;还有人提出“虚拟主场”,结合NFT门票和实体场馆,听起来很先进。
但这些理念离我们还很远。技术尚未成熟,而眼前的问题却一个也没有得到解决。足协还在与地方政府一轮一轮地谈判,围绕着资金和场地的问题争执不休。
相比之下,邻国日本和韩国解决问题的方式则更为直接。他们并没有让足协一家承担全部责任,而是让地方政府出面,联系本地企业赞助。这种利益捆绑的方式,使得问题更容易解决。
如今,这个问题已经不仅仅是“谁来承办比赛”这么简单。它反映的是一个核心问题:当“为国争光”这个光环逐渐褪色后,足球究竟该依靠什么驱动?
是依靠行政命令,还是依靠市场规律?是依靠上级拨款,还是依靠地方自我造血?
过去,国家队是绝对的中心,地方政府无条件为其提供服务。如今,地方政府开始盘算成本和收益,提出“为什么”的问题。
这不一定是坏事,反而意味着大家开始用正常的商业眼光看待足球。毕竟,足球本就是一项产业,只有能赚钱、能自我循环,才能保持健康发展。
足协资金紧张,地方政府不愿承担亏本生意。这个僵局终究需要有人先妥协。但若想真正解决问题,恐怕需要一次彻底的改革。这场改革,将决定中国足球未来是否能够突破困境,找到一条可持续的道路。
而我们这些球迷,或许只能静静等待,看看未来的变化。
发布于:江西省英赫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